如果改革方向不对,还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进一步流失。
提要 中国现阶段整体的形势就像有两只老虎在赛跑,一只叫改革,另一只叫社会问题。一句话概括:我不同意简单的单线文明论、西方中心论,但要承认文艺复兴直接引导了带有偶然性、但实际上决定了其后世界全貌的工业革命,以及和一些特定的因素汇集支撑现代国家的要素组合。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可称为政权体系以政控财、以财行政的分配体系,处理的是公共资源配置问题 《决定》中第三个重要的逻辑链接点,是把现代国家治理、现代市场体系以及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结合在一起,又引出了作为基础支撑的建设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实际上混合所有制在我们观念上所要求的突破,就是要淡化和摒弃过去面对企业股权层面国进民退还是国退民进,穷追不舍地问到底是姓公还是姓私、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的思维。这其中有很多重要的探索,也有种种细节的问题。现代国家治理这个核心理念,是在我们过去所有的追求和逐步形成的现代化认识基础之上承前启后形成的。有一些市场人士直言,其实是改革和革命在赛跑,因为社会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总要有个了结,如果处理不好,只能通过外部暴烈冲突的形式来了结,那就是革命了。
如以通用等跨国公司为代表来作观察,其股权结构已高度分散,找不到谁是资本家的代表。第二件大事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权大法大,权肯定不能够压法,有权力的人自己就可以代表法,这是不行的,这次四中全会很强调。
到了04年我写《改革不可动摇》的时候,高层领导很肯定,他们当时派政治局常委到上海东方网调查我这篇文章的背景,因为皇甫平也引起他们的重视了,调查背景以后,知道我当时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从04-06年这两年期间,中国改革发生第三次大争论,有人否定市场化的改革。所以我在四中全会前夕就发表了这个文章。原来我这篇文章用我本人的署名,《财经》杂志的总编以为用皇甫平的署名可能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所以他就改成了皇甫平,这个也不是我原来的本意。所以腐败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官场的腐败问题,它蔓延开,涉及到我们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
所以我说四中全会的《决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起点,真正进入到体制改革了。到2014年10月份是庆祝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他又讲了这句话,这次四中全会决定里面和他对决定的说明都强调这两句话。
因为我在新闻单位就是搞言论的,搞评论和社论,现在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利用我现在老报人的一些积累还可以写一些政论的文章来发挥我的余热。它都是以集中、统一的领导为特征的,权力高度集中。但是中国就倒过来了,这是我们一个历史存在的一个传统。所以我认为在一般的情况下,遇到一点什么事情都认为是美国、日本在捣蛋,在破坏,这种就是缺少分析的,你要拿出实际根据出来证明确实是它破坏,是不是人家在国际竞争当中运作。
我觉得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体制改革以后,我们这一年来也做了不少像放开二胎、废除劳教条例、高考改革等等这些事,虽然这些也是改革的内容,但是属于政策的条件,不属于体制的改革。问:91年的时候您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几篇文章用的是皇甫平的署名,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这些是保证公民的权利的,这个宪法都有规定的。还有一个是文章的风格也变了,皇甫平和皇甫欣平文章风格最大的变化,皇甫平是传达性质的,传达邓小平讲话精神当时就可以了,就可以推动改革了。
所以真正的体制改革还是从四中全会特别是这次司法体制是涉及到体制改革了。认真的想一想,当初邓小平一改革开放就提出来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他以特有的政治魄力改善了和美国的关系,与1979年同美国建交了。
所以需要一些精英站在历史潮流的前头扭转历史这种方向,实现历史的转折。因为今天世界整个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大融合的趋势,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经济的发展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形成一个结合点。
这里还要注意什么呢?要解决好在这个当中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我觉得我们老百姓的心理普遍也是这种心理,这和现代欧美国家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不一样,他们的历史传统特别是美国看得很清楚,华盛顿制定第一个宪法,他的宪法明确的就是对国家领导人、对总统进行限制,对老百姓进行保障公民权益。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往往是领导者好像我是爱护你,提出良政善治,你都是我的子民,所以领导的心态是居高临下的。要有历史大转折这个需要权威,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就要有领导的权威性,这个才能实现转折。根据我多年新闻工作的经验,在我们高院的院长当中能够有宪法意识的,他是第一人,他知道依法治国是要治理公权力的。所以我讲,基本上腐败这条路子我们看得很清楚,也就是十八届以后,李克强总理一再强调的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如果这个不处理好的话,就为寻租创造了空间,为腐败创造了条件。
经济学家吴敬琏一再提出来,发展市场经济,原来以为发展市场经济可以解决,经过这一段时间,感觉到市场经济有好的市场经济,也有向坏的市场经济发展,他就总结了我们从十四大以后提出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以来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所以我们还是从实际的效果出发的话,在目前这个情况下,需要有一个权力的集中
针对各地、多方面规划不统一、有矛盾的现象,中央还提出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因此,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历史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主要矛盾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建立多方面的经济关联,必须深刻把握中国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域的主要矛盾。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进和发展趋势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虽然是新提出的理念,而且空间问题尚未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但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也有其演进的规律性。
同时空间格局又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最后,何为优化?优化就是现有空间格局在基本能适应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很多缺陷和弊端,存在着极大的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所谓优化,就是解决这些阻碍经济发展的空间问题。其次,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不同于静态的经济地理或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相联系的空间格局最鲜明的特征是它的动态性。
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既有市场经济释放的巨大活力,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传统信条下的积极作为。现在条条没有了,块块靠什么关联就成了新的难题。
至此,中国已经完成由东部、中部、西部的三大块空间格局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国家经济发展四大块空间格局的转换。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要破解中国典型的行政区划障碍、经济区域关联的难题,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对于于己有利、于他方不利的政策和行为要自制,主动沟通平衡,防止破坏统筹联动的恶性竞争。20世纪90年代末,为实现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西部大开发的序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在经济总量持续快速提升的同时,区域之间,特别是东西部区域之间的差距日益拉大。传统计划经济对块块的关联,是靠条条维系的。一方面,是要有整体的关联规划和顶层设计。解决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的主要矛盾,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冲破地方的行政壁垒。
虽然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四大块的空间格局,但这个总体空间格局的品质尚未优化,区域差距拉大,一方面是集聚的超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这些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关联度不够。
改革开放后,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先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等,中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可以说,中国的区域经济是行政区划下的区域经济。
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新理念——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并提出2015年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争取明年有个良好开局。由各个行政区划的主体推进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合作,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任务,也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难题。